两汉京兆新丰县界考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53271.html 两汉京兆新丰县自“(汉)高祖七年置”至“(唐天宝)七载省新丰”,前后共计沿用年,期间辖地、县界屡有变迁,今以文献为基础并运用“地下文献”进行佐证,能较为准确的考定县界。汉新丰县北、东、南边界分别为渭水、酋水(今沋河)、骊山,这体现了“山川形便”的划界原则,而西界废昌陵一带为“凸出部”,体现了“犬牙相入(制)”的划界原则。汉新丰县边界总长度约公里,合围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 两汉京兆新丰县北控渭河、南依骊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历史上一直是京畿重地、长安城东大门。按《汉书?地理志》“高祖七年置”[1]至唐玄宗“(天宝)七载省新丰,更会昌县及山曰昭应。”[2]该县前后共计沿用年。在此期间新丰辖地、县界屡有变迁,本文拟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考古材料,就两汉(包括新莽时期)时期新丰县的四界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研究汉代县域规划提供新视角、并促进临潼史地相关研究,不到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一 两汉新丰县历史沿革及辖地概述 汉新丰县承袭秦丽邑而来,“新丰,骊山在南,故骊戎国,秦曰郦邑,高祖七年置(前)。”[1]汉初隶属于渭南郡,仍名“丽邑”;高祖九年(前)合并河上、渭南、中地三郡为内史之地,丽邑便隶属于内史;高祖十年(前)正式将丽邑更名为新丰,《史记?高祖本纪》载:“七月太上皇崩栎阳宫……更命郦邑曰新丰。按:前于丽邑筑城寺,徙其民实之,未改其名,太上皇崩后,命曰新丰”;[3]武帝建元六年(前)分内史之地为左、右内史,太初元年(前)又分左右内史之地为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新丰县遂先后隶属于右内史、京兆尹,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以新丰戏乡为昌陵县,奉初陵。 废昌陵 ”[4]永始元年(前16)“秋七月……其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动摇之心。”[4]析新丰县戏乡而设置的昌陵邑(县)仅存五年就随着昌陵停建而被撤销,今有汉代封泥“孝昌园令”为证,且据此可考西汉新丰县下辖有戏乡,“师古曰:戏水之乡也,音许宜反”[4]——即戏乡之名源于戏水(河);简牍材料《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成帝)元康四年五月丁亥朔丁未,长安令安国、守狱丞左、属禹敢言之:制曰:下大司徒……置传马粟斗一升……其当孔道日益粟,粟斗一升,长安、新丰……厩马加食,匹日食粟斗一升。”[5]证明新丰县置有“传马”并有马厩——即邮驿机构下属行政单位。王莽在始建国元年(9年)代汉,本着“制礼作乐,讲合六经”的理论开始对西汉官制进行改革,并调整了行政区划,天凤元年(14年)分三辅为六尉郡,每郡领十县,将新丰县划归翊尉大夫府,“新丰以东,至湖十县,属翊尉大夫府,居城东。”[6]东汉王朝建立后,“以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但减其秩。”[7]重又恢复京兆尹的称谓,按《后汉书?郡国志》载:“京兆尹秦内史,武帝改……十城……郑、新丰、蓝田。”[8]新丰县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复隶属京兆尹;汉灵帝中平五年(年)为避羌乱将(安定郡)阴槃县移至京兆新丰,[9]此时两县并存于新丰县内。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据《后汉书?郡国志》:“新丰有骊山、东有鸿门亭、及戏亭,有撮城。”[8]《读史方舆纪要》:“徐广曰:新丰有蕞乡也,亦谓之撮城。”[10]可考东汉新丰县下辖有鸿门亭、撮城(蕞乡)、“戏亭”,又《后汉书?孝安帝纪》:“(延光三年)冬十月,行幸长安。壬午,新丰上言凤皇集西界亭。”[11]说明在新丰县骊山西麓还置有一“亭”,但名称失考,后世简称为“西亭”。由此可见,两汉时期除成帝时将“戏乡”改为“昌陵邑”外,县域本身变化不大。西晋时始分实地置阴盘县——即将汉新丰县析置成新丰、阴盘两县,南北朝时又继续分置南新丰、渭南、中源、灵源等县,完全破坏了汉代以来新丰县域格局,直接导致了后世县界、辖地变迁。 注:《雍胜略》:“凤凰原,骊山之别麓也,后汉延光三年,凤凰栖新丰西亭即此原。” 二 汉新丰县界考实 文献记载是县界考实的重要依据,今所见有关汉新丰县辖地的记载可大体分为两类:①正史类文献,在二十四史中多有“地理志”,尤其是《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和《魏书?地形志》中对汉新丰县的沿革、辖地、四界均有涉及,虽然较为简单,但仍不失为研究县界的重要原始文献;②地理类志书,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理类志书(地方志)《三秦记》、《关中记》、《关中图》、《水经注》等对汉新丰县皆有论述,这些文献或是当世实录、或距汉代时间较近,可信度较高,实为对正史所载 地理内容的重要补充。此外,随着考古学的介入,运用“地下文献”进行考证,印证、纠正传世文献所载内容,为考定县界提供了有利的实证。下面本文对汉新丰县四界进行详考。 北界 汉高祖二年(前)分秦内史之地为河上、渭南、中地三郡以来,渭河便开始作为河上与渭南两郡的“界河”,后沿用成为“左、右内史”与“京兆尹、左冯翊”的郡界,《水经注》载:“(渭)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12]又:“(渭水)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渭水右迳新丰县故城北……又东过郑县北。”[12]足证渭河就是汉新丰县北界。但历史上渭河的河道处在不断变迁之中,尤以近百年最为显著,[13]所以要研究汉新丰县北界,对两汉时期渭河故道不可不考。汉代渭河在今西安市未央区东北至灞桥区北部大体从西安北站北、草滩街道南、王家堡北流经,至灞桥区西堡子村西会灞水、后从耿镇西南通过,这不但有田野考古调查所见的古河道为证,且有汉代东渭桥遗址可做参照,是无异议。随后渭河在临潼西渭阳村(坐标N34°26′50″,E°08′54″)大致循今河道东南入临潼界,[14]这与汉代“并渭漕渠”遗迹(灞桥陶家村至新合村)的走向相同,说明今渭河在此段呈东南流必与汉代相仿;但今渭河入临潼界后在张家庄(坐标N34°25′12″,E°11′01″)南流东折,至姚家村(坐标N34°27′17″,E°15′49″)又北折、至陈家庄(坐标N34°32′01″,E°16′13″)又东流形成一个U形弯曲,按《水经注》:“渭水东迳新丰故城北……又东迳鸿门北”,显与该U形曲流方向有异;且该段河道与椿树村至周家村段“并渭漕渠”遗迹走向不同,说明今渭河或非汉代渭河故道;又按今河道(U形弯曲南段)北距汉新丰故城仅2.5公里,《水经注》载:“汉灵帝建宁三年,改为都乡,封段颖为侯国。后立阴槃城,其水际城北出,世谓是水为阴槃水。又北绝漕渠,北注于渭。 渭南游河 ”[12]汉漕渠当在渭河与新丰(阴槃)故城之间穿行。而今学者多将其直接绘制在汉新丰故城(沙河遗址)和今渭河的河道中间,虽然从位置来看似乎无误,但新丰故城以北至今渭河之间2.5公里内还分布有严上遗址(仰韶时期,坐标N34°25′38″,E°14′35″)和长条村秦墓(坐标N34°25′06″E°13′42″),汉漕渠绝不能在如此狭窄的区域穿过,否则遗址早已破坏殆尽;又年西安铁路枢纽西安站改扩建工程(新丰镇至窑村间扩能)施工过程中亦未发现“并为漕渠”遗迹,皆可证汉漕渠并非从今渭河至新丰故城间穿行而过,说明此段渭河绝非汉代故河道。临潼区“并渭漕渠”遗迹所在何处?现从临潼椿树村、唐家村、周家村一线(即N34°21′52)“并渭漕渠”遗迹东延,恰与今渭河U字曲流南段走向重合,所以该段河道应是汉漕渠故道,后因渭河曲流发育南侵而成今日河道。从调查情况看,今渭河U形曲流北岸至马陵遗址(N34°27′54″,E°10′56″)、周阎墓群(坐标N34°28′46″,E°12′07″)、南赵遗址(坐标N34°30′18″,E°14′25″)以南区域皆为古河道泥沙淤积形成的沙壤,说明历史时期渭河确在N34°25′12″至N34°29′18″间有过摆动,这亦是汉代漕渠故道进入今临潼界后在周家村以东突然无迹可寻的原因。 现按陶家村至新合村漕渠遗迹与汉代渭河故道间距(4.5公里),从今渭河U形曲流南段(汉漕渠)向北推4.5公里,汉代渭河故道当沿西渭阳村——滩王——南屯一线东北流至北杨村后折向北流,并与《水经注》“又东迳鸿门北”记载相合。(如图一)渭河到陈家庄又折向东流,从今陈家庄以东渭河两岸——北岸双寨遗址、陈家庄遗址、西张遗址、白家遗址;南岸北杨窑址、寇家村遗址皆邻河道的情况可见,两汉时期渭河故道必与今河道大体一致,否则遗址早已不存。渭水从今临潼槐李村东入渭南市临渭区,在临渭区霍马村南流经,与两汉故道相仿,后循今北三村、龙背镇、东风村一线东流,至于今临渭区龙背镇至华县赤水镇之间的渭河在方向上西北趋向东南,明显绕了一个大弯,这是汉唐漕渠废弃以后,随泥沙淤积渭河南侵袭夺而形成的。[15]渭水东流至华州区境内南汇赤水,又“东流经郑县故城北”,说明该段渭河已入郑县境内。 注:王仲犖著.《北周地理志》:“渭南,旧曰渭南,后魏改曰南新丰,后魏尝置渭南郡。西魏又分置灵源、中源二县。” 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册)[M].陕西:西安地图出版社,3:-.标绘“并渭漕渠”走向呈东偏南32°。“并渭”即与渭河并行,说明漕渠流向、转折拐点大体与渭河相同。 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册)[M].陕西:西安地图出版社,3:-.标绘“并渭漕渠”走向呈东偏北02°。 注:马正林.渭河水运和关中漕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4):92-.《关中漕渠图》标绘。 图一临潼渭河故道示意图 东界 虽然文献中对汉新丰东界未有详载,但其东接郑县,可从郑县西界推知。《魏书?地形志》载:“郑,二汉、晋属京兆,后属。有广乡原、郑城、赤城。”广乡原即今渭南临渭区丰塬,该台塬西临沋河、东临赤水河,它们在《水经注》中分别称为“酋水”、“竹水”,《水经注》:“渭水又东,酋水南出倒虎山,西总五水,单流径秦步高宫东,世名市丘城。历新丰原东,而北径步寿宫西,又北入渭。渭水又东得西阳水,又东得东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俱北入渭。”[12]又“渭水又东与竹水合,水南出竹山北,迳媚加谷,历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12]由此可证“酋水”(今游河)即汉新丰东界。沋河有东、西两个源头,东源头名为清水河,出自东南玄象山,即《水经注》所称“倒虎山”(坐标N34°15′54″,E°33′19″,海拔米),此即汉新丰县东南界点;而沋河入渭河口处即汉新丰东北界点,今沋河在阳郭镇出山后在张家咀流入塬下,此段河道受山体、台塬限制而比较稳定,东西摆动幅度不大,但流经渭南市区后突然东折入渭,入渭河口在今渭南市人和公园,此段渭河为“夺漕”而成,并非汉代渭河故道,沋河故道应直向北流入渭,入渭河口在渭南尤西村(N34°32′10″,E°30′48″),此即汉新丰西北界点。 骊山渭河 南界 新丰县南有骊山。《汉书?地理志》载:“新丰,骊山在南”。[1]《汉书?高帝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应劭曰:秦始皇葬于骊山,故郡国送徒士往作。文颖曰:在新丰南。项氏曰:故骊戎国也。”[16]按《关中记》载:“秦始皇陵,在骊山之北,高数十丈,周回六七里,在今阴盘界。”[17]秦始皇陵在骊山之北、同时又在西晋阴盘县界,西晋阴盘县自汉新丰县析置而出,据此初步推断骊山当为南界;又按《汉旧仪》:“骊山者,古之骊国。晋献公伐之而娶二女,曰骊姬。此山多黄金,其南多美玉,曰蓝田,故始皇贪而葬焉。”[18]所载,骊山北麓属阴盘(新丰)县所辖地域称“骊山”、而南麓属蓝田县所辖地域则称“蓝田山”,一山为两县共有,可证其必然是“界山”,这亦符合秦汉时期“山川形便”划界原则。 骊山 临潼骊山形成于万年前(新生代),在渭河盆地断裂作用下,因断裂面逐步将深埋于地下的岩层抬升、隆起而形成山脉。历史时期骊山的形态变化不大,从“骊山之阴(南)、阳(北)”分属蓝田、新丰两县结合“山川形便”的划界原则,可证“骊山之巅”东西沿线就是县界。秦时在骊山上有“始皇祠”,《三秦记》载:“始皇墓在骊山,有始皇祠,不斋戒而往,即疾风暴雨。人理欲上,则杳冥失道。”[17]但未得考古实证;汉代在“骊山之巅”筑“露台”,《汉书?文帝纪》:“(汉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师古曰:今新丰县南骊山之顶有露台乡,极为高显,犹有文帝所欲作台之处。”[19]后人亦认为此即秦“始皇祠”,《长安志》:“露台祠在县东南十里,即秦始皇祠也,《三秦记》:骊山巅有始皇祠,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强行即死之。”[20]今又称其为“人祖庙(仁宗庙)”,《临潼县志》:“《游人祖庙记》:骊山东岭离邑二十余里有人祖庙,相传为天皇氏邑,亦云即露台祠遗址。”[21]此地海拔米,确为临潼骊山最高峰。 仁宗庙 20世纪70年在此地建气象观测站破坏了部分遗址,发现汉代文物和夯土遗迹,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又对其进行了系统调查,确认该遗址即“汉露台”,[22]此地是汉新丰县南界点(坐标N34°20′01″,E°16′34″)。秦汉时期在“汉露台(仁宗庙)”东部主要有戏河源头“横岭”、泠河源头“肺浮山”、游河源头“倒虎山”三座“骊山别麓”:⑴横岭,《汉书》:“师古曰:戏在新丰东,今有戏水驿。其水本出蓝田北界横岭,至此而北流入渭。”[16]戏河发源地在今临潼仁宗村东南,仁宗村所在山脉即是“横岭”(坐标N34°19′31″,E°18′43″,海拔米),此山既是蓝田县北界、又是新丰南界;⑵肺浮山,《水经注》载:“渭水又东,泠水入焉,水南出肺浮山,盖骊山连麓而异名也。”[12]“泠水”即今零河,发源于蓝田县厚子镇北岭北麓韩家岭零沟,此山即是《水经注》所称“肺浮山”(坐标N34°15′45″,E°27′50″,海拔米)。将以上山岭沿山脉走向相连至“倒虎山”即是汉新丰县南界。 注:马正林.渭河水运和关中漕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92-.汉代漕渠从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经过今新民村……刘家庄而进入原下,已无迹可寻。 西界 汉新丰县西南界于史有载,《三秦记》:“新丰界有凤凰原,以凤集而得名。”[17]又《后汉书?孝安帝纪》载:“壬午,新丰上言凤皇集西界亭。(李贤注)今新丰县西南有凤皇原,俗传云即此时凤皇所集之处也。”[23]“李贤注”指出汉代凤凰所集“凤凰(皇)原”就是新丰县“西界亭”所在,此地在唐代又称“清虚原”,“昭应……有清虚原,本凤凰,有幽栖谷,本鹦鹉,中宗以韦嗣立所居更名。”[2]即今牡丹沟、芷阳沟所夹的台塬,在临潼(昭应)县西南七里(坐标N34°21′31″,E°11′12″),[24]这是汉新丰西南界点,亦是今骊山西界,从此地顺山脉走向经临潼王家村——房岩村——仁宗至“汉露台”(仁宗庙)即为县西南界。县西北界虽然于史无详载,但可从秦汉“芷阳县”东界推知。《三秦记》载:“白鹿原东有霸川之西坂,故芷阳也。”[25]灞河以东、临潼骊山芷阳沟以西台塬是为“霸川之西坂”,又称铜人塬。2年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台塬西部的芷阳遗址进行发掘,证实该遗址即秦芷阳县城;[26]6年秦东陵(秦“芷阳”陵区)被发现;[27]斜口街办刘庄秦墓群、高坡秦墓群,历年暴露土坑墓、土洞墓数十座,出土陶器多件,多件陶器上带有“芷”字陶文,初步推测墓主皆为秦芷阳县居民,[28]以上遗存均紧邻或在芷阳沟以西。汉初沿用芷阳县,至汉文帝时将芷阳改名为霸陵,《汉书?地理志》载:“霸陵,故芷阳,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1]但行政区划未做调整,因此铜人塬(“霸川之西坂”)属霸陵(芷阳)县所辖,此段县界东起凤凰塬后沿铜人塬东北缘西至汉成帝“废昌陵”,即今临潼芷阳村——洪庆村——西张村——代杨村——灞桥吕家堡一线。 废昌陵近景 “废昌陵”在今灞桥区吕家堡村北、临潼区窑村南(坐标N34°20′58″,E°06′13″),当地人称“八角琉璃井”,[29]在西汉时为新丰县戏乡辖地,《汉书?成帝纪》载:“(鸿嘉元年)壬午,行幸初陵,赦作徒。以新丰戏乡为昌陵县,奉初陵,赐百户牛酒。师古曰:戏水之乡也,音许宜反。”[4]“废昌陵”以北仍属霸陵县辖地,《汉书?陈汤传》:“成帝起初陵,数年后,乐霸陵曲亭南,更营之。”[30]又《三辅黄图》:“成帝延陵,在扶风去长安六十二里。一曰:成帝于霸陵北步昌亭起寿陵,即成帝之废陵也。”[31]此“步昌亭”应是“(霸)曲亭”本名,地望应在今椿树村、温家寨一带(N34°22′02″,E°06′13″)。[32]又霸陵县有“霸昌厩”,《括地志》载:“汉霸昌厩在雍州万年县东北三十八里”,[33]按距离推算亦在“废昌陵”东北。按《水经注》所载,南北朝以前新丰县西北部并无河流南出骊山北流入渭,且此处地势平坦,县界按“山川形便”理应南北贯穿,“《长安图》:自骊山以西皆芷阳地。盖秦时芷阳地甚广,不止霸上也”。[17]汉新丰县界西北界点大体与西南界点相对——同在E°11′12″处,即渭河故道所经的北田村南(坐标N34°27′17″,E°11′12″)。但“废昌陵”却在E°06′13″处,又南临霸陵县铜人塬、北临霸昌亭,实为新丰县西界“凸出部”,这是遵循“犬牙相入(制)”划界原则而为。汉初,在沿用“山川形便”的同时又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入(制)”的原则,其目的是为了使各王国(各地区)互相牵制,共同维护汉王室的稳固,[34]以防止叛变事件发生,《史记?文帝纪》载:“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35]这在重要县域划界中也有应用。汉新丰西北界自马陵村南沿今临潼西渭阳村——魏庄村——坡底村——贾村——高家村——郭王村——温家寨一线至窑村“废昌陵”。 图二汉新丰县界示意图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两汉新丰县以渭河为北界,即今临潼西渭阳村——滩王——南屯——槐里村——渭南北三村、龙背镇一线渭河故道,长度约40公里;东界为游河,游河大体循故道北流,仅在渭南市区以北稍有差异,入渭河口当在渭南市尤西村,此即汉新丰东北界点,游河东源头清水河出自玄象山,即《水经注》所称“倒虎山”,此即汉新丰县东南界点,县东界长度约31公里;南界为骊山,西南界点在“凤凰原(清虚原)”,县界从此地顺山脉走向经临潼王家村——房岩村——仁宗村——“汉露台”(仁宗庙)——戏河源头“横岭”——零河源头“肺浮山”——游河源头“倒虎山”一线,长度约37公里。北、东、南三界体现了“山川形便”的划界原则。县西南界即铜人塬东北缘,今临潼芷阳村——洪庆村——西张村——代杨村——灞桥吕家堡一线,县西北界即今临潼北田村南——西渭阳村——魏庄村——坡底村——贾村——高家村——郭王村——温家寨——窑村一线,西北界点在北田村南,与西南界点对应,县西界长度约26公里,“废昌陵”为县西界“凸出部”,体现了“犬牙相入(制)”(如图二)。汉新丰县边界总长约公里,合围面积约.8平方公里。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M].北京:中华书局,:. [2]欧阳修.新唐书:卷三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5:. [3]司马迁.史记: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 [4]班固.汉书: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 [5]刚绍辉.两汉京兆尹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17. [6]班固.汉书:卷九十九中[M].北京:中华书局,. [7]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 [8]范晔.后汉书:志第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 [9]平凉市志编纂委员会:平凉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54. [1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三[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5:. [11]范晔.后汉书: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 [12]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九[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7:. [13]杨思植,杜甫亭.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历史变迁[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3):91-97. [14]黄学超.《水经注》渭水流路考[J].唐都学刊,(5):53-59. [15]杨金辉.历史时期关中平原的渭水河道变迁[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8:40. [16]班固.汉书: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 [17]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85. [18]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6:. [19]班固.汉书: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 [20]宋敏求.长安志:卷第十五[M].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6:. [21]史传远.临潼县志:卷八上[M].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6:. [22]西安市临潼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西安市临潼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概览[M].内刊,8:91. [23]范晔.后汉书: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 [24]李宗昱.唐华清宫的营建与布局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31. [25]司马迁.史记: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 [26]张海云.芷阳遗址调查简报[J].文博,5(3):5-13. [27]程学华.秦东陵探查初议[J].考古与文物,7(3):36-41. [2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东郊秦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 [29]李健超.被遗忘了的古迹——汉成帝昌陵、汉傅太后陵、汉霸陵城初步调查记[J].人文杂志,1(3):-. [30]班固.汉书:卷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 [31]何清谷撰.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5:. [32]辛德勇.西汉至北周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8(3):85-. [33]李泰.括地志辑校[M].贺次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0:9. [34]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M].上海:商务印书馆,:. [35]司马迁.史记: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 鹿LL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wanga.com/gdwblxfb/18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当民间中医遇上神农氏五谈谈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