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温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中原大地,黄河从县城的南部蜿蜒而过。这里一年四季分明,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县里甚至还有全国首个小麦博物馆,人们也会种些经济作物如地黄、山药等以补贴家用。这片土地明清时属于怀庆府管辖,是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的主产区。另外在乡间走走,还会看到红薯、棉花、花生等,我们家在80年代还曾经种过烟叶,经常放学后要去帮忙剥烟叶,然后用麻绳编成“8”字状串起来挂在墙上晒干,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人种了。

每年春天,冬雪开始消融,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各种野菜野花便争相开始生长起来,常见的有:嘿啦铃(荠菜)、面条菜、害眼花(泽漆)、蒲公英、米米蒿(播娘蒿)、扫帚草(地肤草)、狗尾巴草等。

今天要介绍的主角是面条菜,儿时只知道叫它面条菜,直到对植物感兴趣的时候,才查到它的学名:麦瓶草。面条菜这个俗称来源于故乡人们的主食:各种面食。小时候午餐基本就吃的是妈妈辛苦擀成的各种面条:宽宽的“面叶”煮来吃;细细的面条蒸成“卤面”;不宽不细的面条做成炸酱面,反正得换点花样,否则常年只吃面条小孩子一定会挑食。家乡人口中说的吃“饭”就特指的是吃面,如果今天吃的是大米饭,就要特别强调吃“米饭”。

麦瓶草的幼苗就是面条菜了,因为它的叶子细长,像极了面条,所以家乡人叫它面条菜。但它长大了就不那么鲜嫩,基本就不能吃了。

附图:麦瓶草的幼苗面条菜

麦瓶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石竹科蝇子草属,全株有腺毛,节部膨大,高20-60厘米。聚伞花序顶生,一般有花5-10朵。那为什么学名叫麦瓶草呢?你看看它长大后开的花就一目了然了,整个造型像不像一个萌萌哒的小瓶子上顶一朵小红花?

附图:麦瓶草的叶和花

面条菜一般生在小麦田里,小时候人们种植作物的方式比较原始:种麦子用的是“耧”,平整土地用的是耙,割麦子用的是镰刀,现在都已经机械化了。而草是靠人们用手一一拔除的,我在拔草的时候,看到嫩嫩的面条菜就会留下,而那些已经开花的,则收集一把花用来玩耍。田间还有一种草叫麦蓝菜,老家俗语叫麦莲子,它的种子就是有名的中药——王不留行。麦蓝菜的幼苗和面条菜长得很像,区别在于它的叶子比较光滑,略偏白,而面条菜的叶子比较涩,颜色也更绿些,小时候的我经常得努力去辨别它们。

附图:小麦博物馆里的“耧”

妈妈做面条菜一般有几种做法,一是和在面条里上锅蒸成“卤面”或直接在面条里煮好,二是和槐花的吃法一样,用面粉和着面条菜搅拌均匀,然后上锅蒸熟,放入盐、蒜蓉和芝麻香油调味,它的口感微涩,但由于儿时家庭物质比较匮乏,春天菜本来就少,所以也算是小时候的美味了。今年腊八节的时候和妈妈通电话,她说我奶奶在小麦成熟的季节特别留了一些面条菜的种子撒在了老房子的后院,想来奶奶还是怀念这种野菜吧!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

不知怎的,很多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唱起这首歌,虽然总是被9岁的女儿嘲笑跟不上流行歌曲的潮流,可能我潜意识里还经常怀念走在乡间小路上邂逅各种野草和昆虫的时刻。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的词里这么安慰我们,可身处广东,总也无法抹去那丝丝乡愁。我想很多人都有关于儿时家乡的回忆,那么面条菜,便是埋藏在我记忆深处麦田里的味道。

赞赏

长按







































北京什么白癜风医院最好
儿童白癜风早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wanga.com/gdwblxfb/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