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用棉花烧灰止血,真的有用吗?其中原理,一探究竟!中药炮制——炒炭中药制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乱发烧炭,王不留行、桑根白皮烧炭存性,治疗产后腹痛,小便不利。至唐宋,炒炭炮制的中药达到60余种,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用大黄烧炭治尿血,羚羊烧炭治产后下血,烧乱发、槐角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等。元代是炭药止血理论及制炭用于止血的鼎盛时期。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最早提出了“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血见黑则止……”的理论,并创“十灰散”治疗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各种血证。此后在“血见黑则止”及“炭药止血”的理论指导下,大凡止血药物多以制炭入药。炭炒止血代表方《十灰散》的生药组成实验证明,活性炭可使凝血时间由20秒缩短至13秒,棕炭凝血作用更好,可由19秒缩短至9秒。研究发现,十灰散炭药止血效果优于生药,十灰散炒炭后,其鞣质含量增多,钙离子含量升高,多数药物微量元素含量增多,可能与其止血作用加强有关。而一些有止血作用的中药,因为炭炒破坏了有凝血作用的活性成分,反而使止血作用减弱,如侧柏叶生药能够明显缩短凝血时间,制炭后止血作用反而下降。十灰散炭药止血优于生品因此,止血中药炮制时讲究“炒炭存性”,指药物炒炭后只能部分炭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留有药物的部分固有性味功能。张仲景《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制备中最早提出要求“烧炭存性”,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木鳖子“带壳炒存性”。“炒炭存性”既契合传统中医“血见黑则止”之意,又保证药物产生或增强治疗作用有效成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wanga.com/gdwblxyp/2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