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医药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华医药由表及里深深地刻入了文化印记,中医的理论、方剂、药物、语言无不充满着厚德与善美的人文情怀,正如宋·《太平圣惠方》所言“为医之道,尽善尽美”。中医药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喻意深刻,朦胧含蓄,耐人回味。今举中药的药名为例,无论是正名还是别名,都蕴含着诸多文化气息,透射出无限的意境美。

一、中药别名之溯源

文人学士饭后茶余,游戏于笔纸,谈笑于口舌,以娱闲暇。

五代时,有个叫做侯宁极的人,别出心裁,为近二百味药物设立别名,撰成《药谱》一卷。该书虽然未能传世,但是幸亏北宋陶谷《清异录》药品门予以载入,让后人得以一睹其概。

归纳而言,《药谱》大致从3个方面设立别名:

1从药物的功用立名

薄荷——冰喉尉

五味子——嗽神

酸枣仁——调睡参军

半夏——痰宫霹雳

就拿何首乌来说,《药谱》给它设立的别名为“疮帚”,意思是能够扫除疮疖。据《开宝本草》记载,何首乌有“疗头面风疮”的功用,用“疮帚”命名,颇切其意。

2从药物的形色立名

蜂窠——一寸楼台

枇杷叶——无忧扇

苁蓉——黑司命

鳖甲——黑龙衣

就拿牛膝来说,《药谱》给它设立的别名为“通天拄杖”。牛膝的干燥根部呈细长圆柱形,长度一般在30到90cm之间,用作拐杖还是绰绰有余的。

3从药物的字义立名

知母——孝梗

桔梗——吉祥杵

厚朴——淡伯

苦参——锁眉根

就拿白头翁来说,《药谱》给它设立的别名为“野丈”。“丈”可用作对长辈的尊称,《大戴礼记·本命》就有“丈者,长也”之说。既然是白头翁,以“丈”名之,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另外,有的还综合药物的效、形、义设立别名。比如人参,李时珍《本草纲目》所立别名,有人微、人衔、鬼盖、黄参、血参、土精、地精、神草,多达八个,但是没有收入侯宁极《药谱》所载“皱面还丹”的别名。“皱”用以描绘人参的表形;“面”则据其字义,既是“人”,当有“面”,“还丹”称说人参的功效。

更有奇者,将典故寓于别名之中,以影射正名。如称大腹皮为草东床,就是取用东床坦腹的故事。

药名典故之大腹皮

据《晋书·王羲之传》和《世说新语·雅量》载,太尉郗鉴有个未婚女儿,他知道丞相王导家的子侄既多又有才学,就派遣门生去王导家求女婿,王导让来人自行去东厢房任意择选。这些子侄们听说有这件事,大都非常紧张,拘谨不已,只有一子照样自然地坦腹在东床上。门生回去向郗鉴报告后,郗鉴说坦腹者“正此佳婿”。这位东床坦腹的是谁呢?就是后来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的王羲之。此后即以“东床”、“东床客”等美称女婿。如《红楼梦》第二回:“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只看这小一辈的将来的东床如何呢。”唐代刘长卿《登迁仁楼酬子婿李穆》诗:“赖有东床客,池塘免寂寥。”《药谱》名大腹皮为草东床,正得典故之意。

二、药名包含正反义

有的药物具有双向的治疗效果,因而就取用包含正反二义的名称。比如王不留行,药名中就反映了“留”与“行”的双向作用。从“行”的方面来说,通经下乳的功效比较显著,为月经闭塞、产后乳汁不下的常用药物。

历代本草说到王不留行的“行”的作用,如《本草经》“除风痹内寒”,《名医别录》“瘘乳,妇人难产”,《药性论》“通血脉”,《本草纲目》“利小便”。李时珍还进一步解释说:“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之语,可见其性行而不住也。”又说:“性走而不住,虽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意思是即使王命也不能止住王不留行的行的作用。这些都是从“其欲行,虽王命不能留其行”的角度来说的。

从“留”的方面来说,收敛的作用明显,可用于止血、治痢。历代本草说到王不留行的“留”的作用,如《本草经》“主金创,止血逐痛”,《名医别录》“止心烦、鼻衄”,《珍珠囊》“主治痢”。仿照李时珍的说法,就是“性住而不走,虽王命不能行其留”,即使王命也不能走移王不留行的留的作用。这些都是从“其欲留,虽王命不能行其留”的角度来说的。王不留行既然具有“留”与“行”两方面效用,因而可以说王不留行含有王不留与王不行正反两个意义。

药名典故之王不留行

说到王不留行,《世说新语·俭啬》中的一则记载。东晋有个人名叫卫展,为人极其吝啬,在任浔阳(今江西九江一带)刺史时,凡有故交来投奔,他一概不予接待,只是派人送一斤王不留行,表达“王不留,行”的意思,让来人自己识相,动身离去。这是借助药名的句读来表达本意。

三、药名绝妙构对联

药名对联典故

讲的是东晋谢安的故事。谢安年轻时就很有名声,朝廷、官府屡有征召,一概回绝不就。隐居在东山(今浙江上虞西南)。后来就把重要政治人物隐居,提炼成“东山高卧”的成语,出典就在谢安身上。谢安直到四十多岁时,才有出仕的念头,后来在东晋孝武帝时位至宰相。成语“东山再起”也是因他而成。谢安先是应允征西大将军桓温之请,在他手下担任司马,但是对公事又不怎么勤快,还想着过他的隐居生活。桓温对此耿耿于怀,但是又不便当面发作,总想找机会发泄一下。一日,有人给桓温送药草,其中有一味远志。远志原先名为“葽绕”,又名“棘蒬”,《尔雅·释草》里有记载。东晋郭璞注释说:“今远志也。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其上谓之小草。”远志与小草,虽然同属一物,但是有根与叶的区别,根为远志,叶为小草。桓温就借此做文章,故意问谢安说:“远志又名小草,为什么一种药物却有两个名称?”谢安一时怔住,没有立即回答。当时有个参军叫做郝隆的在坐,就随口回答说:“这个非常容易理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安听后面露愧色。

“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确实是一付妙对。它妙在两个方面:一是远志、小草同属一物,而有部位上的差异:根埋在土中为“处”,因而说“处则为远志”;叶生在地上为“出”,所以说“出则为小草”。这是符合物情的。二是对谢安加以讽喻:隐居时志向高远,所谓“处则为远志”;出仕后却每有东山之想,所谓“出则为小草”。这是符合人情的。既合物情,又符人情,语意双关,所以说是妙对。用远志、小草影射谢安的事,记载在《世说新语·排调》中。

四、药名亦能表情义

表达离别的情意——芍药

芍药这一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样源自于《诗经》。《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勺药即芍药。歌咏的是:春秋时,每逢春日,民间男女在溱河、洧河(属河南)边上,踏青游玩。少年男女在“相谑”后,分别时赠送芍药,以表示情意,所以《韩诗外传》称它为“离草”,西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称它为“可离”,《本草纲目》说它一名“将离”,反正都避免不了一个“离”字。

表达去嫌合好的情意——合欢

合欢又名马缨,古人称为青堂,因为它对生的小叶在夜间成对相合,所以俗名夜合花,《本草衍义》命其名为合欢花,夏季开花,花色淡红,功用舒郁、理气、安神、活络。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婚礼要用合欢铃,洞房要饮合欢酒,喜被要用合欢被,寄寓了夫妻双栖双飞的美好愿望。街头绿地、公园常见这种植物。把它视作情人花,这几个条件都不错,但是古人却用它表示消除怨恨的意思。《古今注·草木》说:“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每风来,辄身相解,了不相牵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又《问答释义》:“欲蠲人之忿,则赠之青堂。青堂一名合欢,合欢则忘忿。”可见,赠送合欢所要表达的情意,就是要去除一个“忿”字。

表达相思的情意——红豆

盛唐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所指红豆,并非赤小豆,它的正名叫做相思子,另有相思豆、鸳鸯豆、郎君豆等别名。相思子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因而王维诗谓“红豆生南国”。唐代李匡乂《资暇集》卷下考证说:“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前蜀牛希济《生查子》词“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也把红豆与相思紧密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刘虹.散议中药药名的内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35(2):48-50.

温馨提示:

本文由岐黄微苑







































北京白癜风医院可以治疗吗
白癜风的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wanga.com/gdwblxyp/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