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思路和方法
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发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肾实质性损害所致,它是一种不可逆的多脏腑、多系统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衰竭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早中期肾衰竭(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用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能够缓解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病程进展,推迟透析及肾移植时间,部分肾衰竭患者甚至肾功能可以恢复正常;到了尿毒症晚期阶段,则疗效较差,且时有反跳;透析以后则主要以改善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主。 余老认为,中医药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在控制病情,缓减症状,延缓肾衰竭的进展具有绝对优势,但即使进入尿毒症期,只要有保守治疗的可能和条件,依然可以想尽一切办法进行中医药治疗,屡屡获效。 病因多端,发病隐匿,极易漏诊误诊 余老认为慢性肾衰竭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病史、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在μmol/L以上,以及临床症状代谢紊乱即可确诊,但有些病因往往被患者忽略,延误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往有多种肾脏病史,如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肾结石、多囊肾、肾癌、狼疮肾、紫癜肾等等疾病,部分患者虽能重视治疗,但未能控制疾病的进展,逐渐影响肾功能出现衰竭;也有部分患者经治病情缓解或者基本治愈,平时无明显症状,认为已经治愈,停止治疗,忽略了巩固治疗及对肾功能的动态监测,一旦感冒或者饮食不慎或者疲劳过度,出现水肿蛋白尿就诊时已属肾衰竭中晚期。 2)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平时只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忽略肾功能检查,当出现水肿症状或在健康体检时发现肾功能已受损害。 3)门诊常遇到有些患者因腰酸、疲劳、乏力、遗精等症状以“肾虚”就诊;或因胃胀、恶心、泛吐的“胃病”就诊;或因面色萎黄、头昏目眩以“贫血”就诊,常常检查发现已属慢性肾衰竭中晚期。 4)无肾炎及有关病史,因体检发现肾衰竭,追溯以往,常因感冒服用解热镇痛药或磺胺类等肾毒药物。也有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而致肾衰竭者。现已明确中药关木通、汉防己。青木香、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细辛等属肾毒药物,已禁止使用,尤其是有肾脏病史者更应注意。 病机为正虚邪实,多见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证 余老指出:慢性肾衰竭患者,兼证颇多,有水湿、湿浊、湿热、浊毒、瘀血等多种变化,但总以湿邪为其根本,其余诸邪皆由湿邪发展而来。湿盛则为水邪,湿郁则生湿热,湿蕴不化,日久则化生湿浊,湿浊胶结不解,进一步发展而成浊毒,湿热浊毒盘踞中焦,影响气血运行,升降失司,则瘀血为之而生,故湿为诸邪之源。 余老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虚实夹杂,代谢紊乱。在势急症状多变时,以邪实为主,应该治其标。邪实占主导地位时,常有外感、湿浊、水湿、湿热等,最后均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脾胃失运诸证,且常可化热、生痰、动风、入血之变,这些都是机体失衡造成的恶化征象,如不及时处理,可促进肾衰竭恶化。 正虚,可表现为气血、气阴、气阳、阴阳两虚或气血阴阳俱虚的证候;随着肾衰竭的进展,正气日衰,邪气愈盛,故在慢性肾衰竭这一疾病中无纯虚证,而以正虚邪实兼见者多。 一般情况下,气虚者多见卫表失顾,易感外邪而加重病情的发展;气阳虚者,水湿容易潴留,阴虚者,多兼阳亢、湿热。气虚阳衰或阴虚血少或水湿热毒等邪阻滞络脉,均可影响血脉运行失畅导致瘀血的形成,前者是因虚血流迟缓致瘀,后者为阴实血流不畅致瘀,瘀阻肾络又可加重肾衰竭的进展。也有因个体的差异,病理表现不一,如阴虚者可兼湿热,也可伴有水湿;水、湿、瘀、毒等邪久郁可以化热,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 治疗应权衡标本缓急,虚实兼顾 余老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注重保护胃气,用药主张以祛邪为主,祛邪以化湿为先。在治疗中针对肾衰竭虚实夹杂的特点,多采用扶正祛邪的治疗,攻补的运用主张视正邪而定,扶正以辨证治疗为主,祛邪则多结合辨病。 另外余老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化湿法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肾衰竭患者舌苔多腻是其佐证。余老认为:“有一分苔腻,便有一分湿邪。”湿邪重则病情加重,湿邪化则病情亦能好转,湿邪的盛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脾肾功能的强弱。 治本,以益肾为主,多配用健脾、养肝等法,具体有健脾益肾、滋肾养肝、益气养阴(血)、阴阳并补等法,在用药上掌握补勿壅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的原则。气阴两虚者多兼有热,因而补气药不宜偏湿,可选用生黄芪、党参、太子参、淮山药、黄精、芦根、知母等;养阴药不能过于滋腻,宜选用生地、麦冬、石斛、女贞子、墨旱莲之类;血虚,常选当归、白芍、枸杞子、熟地、首乌、桑椹子;贫血严重者酌加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但用量不宜过大,以6~10g为宜,用量过大易影响氮质潴留。目前常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以改善贫血。阳虚者宜选用温而不燥的杜仲、仙灵脾、干姜、补骨脂、益智仁等温补肾阳;对于辛温燥湿之附子、肉桂应少用,对鹿茸、鹿角霜等峻烈温补壮阳药应慎用,以免耗伤肾阴。临床上若见阳虚里寒,水湿壅盛用温阳之品时,常选用温脾阳药物,就能达到明显效果。 总结 总结余老常用的化湿之品有苍白术、苏梗、泽兰、泽泻、猪苓、茯苓、藿香、佩兰、苡仁、厚朴等。 在化湿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酌配利水、降逆、通腑、解毒、活血之品。湿浊困遏中焦,可见胃脘饱胀、纳食减少、恶心欲吐、甚则食入后数分钟即吐出,舌苔白厚腻或厚腻,方用平胃二陈汤加藿佩等芳香化湿、泄浊和胃,若苔仍腻,再加入干姜、草果或制附片温脾燥湿,温化脾胃运纳功能,渐复则去,以免温燥太过,助湿生热。如舌苔呈黄腻,口苦口黏,湿热阻胃,方以藿朴夏苓汤加黄连、干姜等辛开苦降、化湿和胃。呕吐频繁,胃中不适,嘈杂泛酸、用黄连温胆汤和旋复代赭汤清热化湿、和胃降逆。伴有肢体水肿、尿少,酌加茯苓、泽泻、冬瓜皮、葫芦瓢、玉米须、六月雪等利尿消肿;小便黄赤或有热感,下焦湿热,可加土茯苓、荔枝草、车前草、白花蛇舌草、知母、黄柏等清热利湿;大便正常或偏干,或闭,数日1次,可加大黄清热败毒通腑,使氮质废物从大便排除。 余老还惯用苏叶、王不留行来增强机体解毒排毒的功效,临床效果也较明显。 精彩推荐 说医道事 长征路上的中医力量 “太累”是一种病,你我都中招了 经方名家江尔逊:治咳喘,不忘三法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栏目在征文活动期间暂时停止推送,活动之后会继续医案的推送。 如果您觉得您的病案具有代表、如果您觉得您的方药具有奇效、如果您是一个厚德济生不吝医术的好中医,欢迎投稿到栏目,您将会成为有奖征稿栏目的参赛者,万元大奖等您来拿! ⊙投稿信箱:media tcmbox.cn投稿 ⊙本文编辑:蓝实 ⊙温馨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中医思路参考。用药需在执业医师指导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wanga.com/gdwblxyy/1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维新医见仝小林妇科诊疗心法
- 下一篇文章: 杨廉方临证传薪录之效方解读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