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

摘要

医医院、医学院所、医疗企业、配套服务等医学相关产业集聚的功能区,作为一类新型的空间组织,其面临着复杂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和城市安全问题。本文从地下空间角度,通过研究国内外医学科学片区的建设经验,剖析医学功能集聚区的功能特点,运用“生态、科技、立体”的规划理念,从地下评价、立体空间、交通组织、市政统筹、模式开发五个方面提出策略。最后以济南医疗硅谷为例,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医学功能集聚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策略,亦为其他城市同类区域提供借鉴。

0

引言

医院是城市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随着国家高速交通网络的形成,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医疗开始倾向于选择更具专业化、医院。在此背景下,以医院、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设施集中布局为特征的医学功能集聚区开始出现。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医学功能集聚医院医院组成,共享医技检测、医疗物资等功能设施,具有明显的医学专业化、规模化优势。相对于传统医院,医院设施在城市集中布局构成医学功能集聚区时,就要思考如何共建、共用医疗配套,最大程度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在此情境下,处理好医疗配套、商业服务、人行联系、车行组织、物流运输、垃圾处理等功能的互联共享、统筹建设问题,就成为医学功能集聚区建设的关键点。前述这些功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通过地下空间的集约立体布局来实现医学功能的高效运转和服务。

1

医学功能集聚区地下空间利用趋势

综合来看,医学功能集聚区地下空间功能已由传统单一的停车、仓储、生活配套等转变为集地下医疗、地下物资、地下停车、地下垃圾转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随着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道路等公共交通设施的接入,医学功能集聚区地下空间将进一步集约化整合功能空间,更加突出便捷的步行联通和高效的集成配套功能(图1)。

2

医学功能集聚区地下空间规划目标

2.1服务人群分析医学功能集聚区是集高端医疗、医学教育、医学研发、居住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产学研居片区。根据其辐射范围及服务人群分析可知,其服务人群主要包括医护专家、病患陪护、科研工作者、商务办公及周边居民。其中以医疗相关人群的构成和流线组织最为复杂。2.2地下空间功能医学功能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其地下空间应优先保障地下轨道交通、地下交通、地下物流、地下垃圾处理、市政及人防等基础功能[3]。在此基础上可充分利用浅层地下空间增加特色功能,包括地下医疗服务、地下医疗商业配套、地下医疗公共空间、地下医疗文化展示、地下医疗物资运输等(图2)。

2.3地下空间规划理念

医学功能集聚区应坚持保障医学品质、提高医疗效率、促进碳中和、夯实建设基盘的目标理念,结合城市总体定位,将地下空间建设成为具有城市气质、健康品质的生态、科技、立体化医学功能空间。

3

医学功能集聚区地下空间规划策略

3.1科学评价,摸清家底:多要素评价地下建设条件,科学确定地下建设范围

通过地下空间综合质量评价,可对医学功能集聚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断裂、现状地下空间等要素进行客观评价。综合考虑城市地形地质条件及现状建设条件等因素,排除不适宜和不可开发的地下空间区域,科学确定地下建设范围,保障集聚区建筑安全。

3.2人本空间,功能立体:从使用需求出发,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地下空间功能特质

以满足人的使用需求为核心,整合多维空间资源,协调地上地下功能布局。充分保障地下医疗系统、地下物资储运中心、地下公共交通等特色医学功能的建设需求。地下环境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引入风、光、水、绿等自然要素,创建灵动自然、空间丰富、功能完善的地下建筑空间。

3.3交通主导,公共先行:强化地下交通空间对地上城市空间的品质支撑

依托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推动地下公共空间和步行网络建设。构建地下车行网络,系统解决小汽车地下到发、医疗物资配送、医疗垃圾转运等需求,净化地面公共交通环境。优化医学功能集聚区交通组织,重点解决人行交通和物流交通,提升核心区交通服务水平。

3.4市政统筹,基础强化:塑造智慧集成、生态韧性的地下市政设施网络

保证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高效,鼓励市政场站地下化、智能化。鼓励核心区域建设综合管廊,集成给排水、能源、防灾等空间。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配置地下雨水蓄排设施,增强城市应对雨洪冲击的韧性和调节能力。

3.5模块建设,弹性预留:从规划源头夯实城市空间高效利用的建设基盘

根据开发需求,针对医学核心功能区、地铁站周边、产业和公共核心区、一般区域等建立地下空间建设模块,从功能出发前瞻性预留地下空间,保障地下容量对城市中、长期发展的空间需求。

4

济南医疗硅谷地下空间规划探索

4.1济南医疗硅谷概况

4.1.1地理区位条件

医疗硅谷片区位于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中部,总用地面积公顷。片区东侧隔京台高速、京台高铁等交通廊道与济南西站相望。西侧为国家级济西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美(图3)。

4.1.2地质水文条件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医疗硅谷处于基岩地层隐伏区,地质条件较好。根据《泉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济南保泉生态控制线成果》要求,本区南侧为岩溶水中等富水区和强富水区,相对地表的地下开挖深度不应超过18米(图4)。

4.1.3自然生态条件

医疗硅谷片区西侧临近黄河、玉符河、小清河等生态河流,紧邻占地面积33.4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济西湿地公园。地下开发对保护地面生态、促进碳中和可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4.1.4土地开发条件

片区内现状以村庄为主,新建项目较少,已批未建项目有4项。受京台高速等区域交通设施影响,片区与济南市区联系受阻,有较强的地下交通联系需求。规划将引入2条轨道线并设置3个地下站点,未来片区地下空间的可开发潜力较大(图5、图6)。

4.2空间策略:建立具有泉城特色的地下医学功能空间特质

4.2.1在地下一层结合轨道站点重点打造活力、连续的“十字型”地下公共服务街区

结合地铁于家庄站、东西绿轴和医技中心,打造活力、连续的“十字型”地下商业步行街,并由通道与相邻地块的地下空间连通。设置3处地下医疗物资调运中心,用于医疗物资的储运、调配。结合地面功能,在重要节点设置下沉广场、采光中庭,服务人流集聚和疏散,并营造阳光、绿色、开放的步行感受(图7)。

4.2.2在地下二层主要布局地下道路、地下停车、轨道站厅等交通配套功能

通过构建“一横一纵一环”的地下车行系统,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地下道路网络。结合环路设置2处地下公交换乘中心及7处地下公交和出租车停靠点(图8)。

4.2.3在地下三层布局轨道站台、轨道区间及地下停车

结合轨道下压方案,地下三层主要为轨道站台及轨道区间隧道;结合地面功能及开发强度,核心区部分地块在地下三层设置少量停车,解决停车不足问题(图9)。

4.3交通策略:以地下交通为依托强化对地上空间的品质支撑

4.3.1构建高品质、全天候的地下步行系统

规划以东西绿轴下方的健康活力商业街和医疗综合体下方的南北医疗服务街为骨架,并串联王家庄站、孟王庄站2处轨道站点,形成医疗硅谷片区互联互通的地下步行网络。规划一条地下人行通道联系西站区域顺安路,远期可视需求考虑兼顾非机动车通行,满足点对点的慢行联系需求。

4.3.2建立由地下隧道和地下环路组成的地下道路系统

医疗硅谷作为区域性医疗服务板块,与济南市区和济南西站存在高度的车行连通需求。规划设置1处医疗硅谷-济南西站隧道,主要服务医疗硅谷核心区地下和济南西站西广场地下停车场之间的点对点交通,以及动车编组站两侧的地面慢行交通,隧道主线总长米,双向4车道,时速40km/h。设置1处地下环路,主要服务小汽车到发,同时承担医疗物资配送、医疗垃圾转运及地下公交接驳功能,通过环路服医院的便捷交通联系,环路主线总长1.96km,单向3车道,时速20km/h,净高3.2m,可服务车位1.28万个(图10、图11)。

4.3.3建立车行物流+管道物流相结合的地下物流系统

根据所承载的运输工具的不同,地下物流可分为地下车行物流和地下管道物流。医院布局、物流需求和运输条件,设置医技中心作为片区物资集散地,医疗物资由医技中心地下储备中心依医院。而医院各部门之间物品运输由于需求频次大,可依托管道实现平面、竖向上的物品安全、快速传送。

4.4市政策略:建设保障医学功能安全韧性的地下市政系统

4.4.1在核心区道路下方设置综合管廊

规划共设置3.9公里支线管廊、12.5公里缆线廊。在医学大道下方形成南北管廊主轴,并与烟台路、南北三号路等道路下方的缆线管廊共同构成管廊网络。在建议模式上,鼓励规划管廊与轨道、地下环路、地下隧道等处于同一道路红线内的设施进行结建(图12)。

4.4.2设置地下雨水调蓄设施

地下雨水贮留设施建设对节约城市用水和开发城市第二水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医学中心易涝积水区、排水干渠、现状泵站及溢流井宜建在易涝河湖、公园绿地、广场等设置4处地下雨水调蓄设施(图13)。

4.4.3鼓励设置地下垃圾收集系统

地下垃圾转运站具有建站成本低、占地面积小、管理方便、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医疗硅谷为商业商务聚集区和交通枢纽地区,人流密集,对城市风貌景观要求较高。建议尽可能利用公园、绿地等场所,将垃圾收集设施进行地下化或半地下化设置。

4.5开发策略:建立模块化、弹性引导地下空间开发机制

4.5.1做好停车与公共服务功能相互转换的空间预留条件

规划地下一层层高按不小于5m设置,为地下公共服务与地下停车功能的相互转换做好空间预留。当地下公共服务需求增加时,可将部分地下停车库改造成商业或办公功能,净空宜控制在3.9m-4.5m左右;当地下公共服务需求减弱时,可将其改造为机械停车库空间。

4.5.2保障下一阶段设计的有序衔接

根据不同开发模式,将医疗硅谷划分为三类建设分区,并相应制定模块化引导模型。医疗综合体采用Ⅰ类模块区,结合地铁站打造集交通、市政、医疗、娱乐、商业、防灾、景观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综合体。其他地铁站周边地块采用Ⅱ类模块区,重点做好地下步行和公共空间连通。一般产业、节点商业服务地块采用Ⅲ类模块区,适度配套地下公共设施(图14、图15、图16)。

4.5.3引导医疗硅谷核心地块整体开发

规划建议医疗硅谷与地铁站房相邻的核心地块采用整体开发模式,由医学中心管委会统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四个统一原则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医院、商业、办公的地下商业、地下车库、配套用房等功能实现共建共享。

5

结语

医学功能集聚区较其他城市功能区具有特定的人群需求和功能相关性,对空间组织效率和空间环境品质具有更高的建设要求,因此医学功能集聚区地下空间在保障地下交通、地下市政配套等基础功能外,应进一步规划地下公共服务、地下物资、地下垃圾转运等医疗配套功能,有效保障医学功能空间的集约化、立体化和高效率,为未来医学功能集聚区夯实更富活力、更有韧性、更加绿色的建设基盘。文章内容略有删减,原文刊载于《中外建筑》第期,-,1年7月。作者简介——曹西强,上海城市空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隶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从事地下空间规划、城市更新规划等方向。

来源:地下设施智库

往期精彩

?1第八届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在沪隆重召开!?上海14号线:束合管幕工法,这次的“暗挖法”又有“新花头”??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进入主体结构施工?“快递”寄来一座地铁站!华南首批装配式地铁车站开产!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wanga.com/gdwblxzz/2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