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心

一位师兄在北京六环边上的某区工作。

最近一次见面,他讲到了在基层工作中碰到的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某乡镇社会招聘的工作人员,不懂什么是U盘;

第二个人是一位务农老汉,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年过半百才第一次“进了北京”。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六环边上的这个区,年GDP约亿元,比照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发布的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可以跻身于50位左右。

尽管经济并不算差,六环内外,生活的鸿沟仍大到难以想象。

恒大研究院关于中国人口流动的研究,将GDP在亿元以下的市辖区、县级市及县,划为四、五、六线地区,共有个,占所有县区级行政区域的73%。

六环外的生活,才是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共同特征:中国在县城。

县城人眼里只分铁饭碗和打零工

这里是东北的某个小城市,年GDP在亿元左右,不如北京一个区,同属四线地区。

东北某城市

图片来源:90度地产

小城人们眼里,职业只有公务员、银行职员、国企职员、教师和下岗职工。再简单一点,就是两种,铁饭碗和打零工,要么一辈子不用换工作,要么不停换工作。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大学毕业回来的人,差不多都捧上了铁饭碗;

没能考出去的,几乎都在家里打零工。

原来的同学们,走入社会,身份就这样一份为二,几乎一切社会资源都集中在铁饭碗那边。

铁饭碗和打零工,是县城人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按部就班、安于生活。这是县城的精神气质。对于向上发展,既没有动力,也缺乏途径。

县城的每个晚上,多出两小时

混迹县城,重要的是一个稳字,行事效率可以不高,务必按部就班。节奏不紧不慢,对于个人,就有了大量时间。

高德地图发布的《Q3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在百强县中选取了20个县,通过交通大数据和位置大数据,对县城人出行时间和目的地做出了分析。

通过县城的活力与出行,呈现了一个典型县城人的生活规律。

数据来源:高德地图《Q3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县城出行频次在早5时开始攀升,早7时出现早高峰,下午17时出现晚高峰,与一线城市相比,提前一小时。同时,县城晚高峰的行驶时长约为16分钟,比一线城市的76分钟,少了一小时。

两者叠加,相比一线城市,县城人下班后,多出两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

不仅如此,县城白天的出行比例更高,因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18时后,县城出行比例才开始低于一线城市。

下班后人们一起跳广场舞

小城里也一样。小王30岁出头,在机关单位,混出了资历,又不想提干。单位一个礼拜只去一次,或者跟领导打个照面就走。

时间太过充裕,人们必须找点事干,杀掉时间。

熟人社会,社交热情高涨

社交是杀时间的第一利器。

这座小城的市辖区人口大约90万,任何人与任何人都能被亲戚、同学、同事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县城里结婚要请一大家族的人

在县城里,没有什么不是为了谈资而生。

男人离婚,又找了对象,消息都没公开,却早就为人所知。所以,人言可畏,只要没做出格的事,人们尽量保持融洽,闹矛盾都像策划好的,时机要对,再由恰当的时机和解。

每当提到中国县城,所有人都会如此描述,这是一个熟人社会,讲究关系,轻视规则。

熟人社会里,人们对于社交有着高度的热情。

在县城里,社交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人们并不注重信息的来源,出于对熟人的信任、对潜规则的敬畏,他们对口头消息一概深信无疑。越是神秘,甚至反常识,信息越有生命力。

反过来,信息交换又提升了社交的频次。在这里,社交呈现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温馨画面。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小何被加入五六个家族







































白癜风复色
皮肤白癜风名家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wanga.com/gdwblxzzz/1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