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真圣诞下降
北京看痤疮的医院 http://m.39.net/news/a_9105482.html 每日诵经报国终朝念道降魔 福生祸灭冲和真静真清证果 在中国的传统历法中,古人认为“无月为朔,满月为望”。道教将每月的初一称为“旦日”,每月十六称为“望日”,世人习惯性将初一、十五合称为“旦望”,又称为“朔望”。旦望两日虽然没有节假日影响之大,但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大时日。特别在道教信仰中,尤为显著。是日,无论道俗,当祝国烧香,忏罪请福。烧香礼拜,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的传统信仰礼节。在道教中“烧香礼拜”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温馨提示,道教是抱拳礼哦)。今天,大家一起共修“忏罪请福”。请福之初·当先忏悔人孰无过·法许自新至诚忏悔·庆吉盈门01 罪从何来? 道教认为人生不仅承接七世祖先的福泽,还负担祖先的罪业。己身累世所犯种种,也会随业轮转。故道教经教体系认为人是有原罪的。生而为人七岁之后,有意无意所犯的罪业,皆有天神考校记录。因此忏悔自己的罪业是道教修行的重要一环节,也是信人祈求大道福祉的前基。在道教斋醮仪式发展过程中,很早就已形成了独立的忏悔仪。02 罪是什么? 对于道教所说的“罪”具体指的是哪些?很多信众心存疑虑,除不明自己累世的罪业外,那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什么罪呢?在道教的很多经典中皆有开列,如《三官经》中所言:不敬天地。日月三光。呵风骂雨。欺神灭像。瞒天昧地。亵渎圣贤。不敬父母。伯叔六亲。奸盗邪淫。不忠不孝。非礼非义。断绝往来恩路。不敬五谷。秽污蹭践。不行正道。大斗小称。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口咒诅。怨天恨地。不恤己身。不修片善。上文开列的这些条目,我们在不经意间可能已经触犯了它们。因此我们在向上天祈福之前,当先忏悔身、心、口所犯的三业罪。只有我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才有资格向上天祈福,以期获得天尊福祉。故《道德经》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只有善人,才会得到天道的庇佑。03 如何忏罪? 念众生所犯罪孽犹多,道门祖师特开方便法门,将众生过去所犯之罪业与将来所立之愿心,罗列一起,汇聚成文。今道门所崇者,当属丘祖所作《发愿忏悔文》。是日,有时间的信众可去附近庙宇,朝礼祖师,对越金容,唪诵忏悔。或在家中清净之所,向北或向东跪诵。忏悔我等历来罪业,为先祖超度,为子孙集福。丘祖《发愿忏悔文》内容如下:经功浩力不思议,回向十方诸圣众。愿见真心求忏悔,河沙罪障悉消除。 忏悔我等,自多曩劫,乃至今生,假火风地水以成形,恋香味色声而触法。贪嗔痴妬,恶口妄言,杀盗邪婬,恣情纵欲,逆辱父母,悖负君师。不敬天地神祇,呵风骂雨;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遂致报对升沉,轮回辗转。受诸苦恼,无有休停。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妄认六尘之幻,沉溺爱河。今而既获人身,叨亲正教;岂非千生庆幸,一旦遭逢。自合省心,早求度世。若复似前流荡,毕竟迷失本来。一堕冥途,化为异类。是故,思沉沦苦,发清净心,皈奉圣真,特求忏悔,丐怜愚昧,原赦罪愆,解释报缘,蠲消魔障。所觊命逢昌运,名注丹台,际遇真师,亲闻至道,精修妙行,增长善芽,尽节玄门,怡神真境。他日运应灭度,自性不至昏迷,径生十善之家。能通宿命,还证上乘之道。承侍虚皇,尚愿 国安民丰,时和岁稔。 愿真风丕阐,道化兴行。 愿凶恶化贤,邪魔归正。 愿兵刑罔措,囹圄空闲。 愿沉滞升迁,冤仇和释。 愿参玄学者,悟道成真。 愿历劫宗亲,俱皆超度。 愿历世师友,同证真常。 愿所有眷缘,增崇福慧。 愿所伤物命,早升人天。 愿节食酒荤,不相杀害。 愿持身端正,不履淫邪。 愿悉破悭贪,悉除险峻。 愿言无诳妄,行贵真诚。 愿弱己饶人,潜忍忿怒。 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 愿不堕边夷,不随邪见。 愿结交仙友,栖集清虚。 愿智慧开明,神通恢廓。 愿广行方便,普济群生。 愿永断执迷,咸归正道。 尘劫有尽,我愿无穷。 端望帝真,曲垂济度, 皈命礼谢, 无上至真三宝。 04 结语 《初真戒说》云:“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娇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禁止,永不复起。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娇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如此,则名“真忏悔”。信众面对大道天尊,忏悔罪业,求得道心开发;得闻正法,重启未来新生。以一片清洁之心,向道前行。志心发愿:长愿祖国 龙图巩固,凤历绵长 长愿众生 安乐康泰,衣食自然 长愿教门 道日增辉,玄风丕阐 恭迎太老君祖师下降今日农历五月十五,太上老君降现鹤鸣山。 鹤鸣山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鹤鸣山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太清寶誥 誌心皈命禮隨方設教,曆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三清尊神是道教最高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道藏《上清三尊谱录》载:“三尊者,即三宝也。道之上妙,其尊无极无上,无穷无量,无高无下,可谓无极也。” 又载,老君,即高上玉虚太上老君也。亦号高上玉帝,或号洞真帝一君矣,治於上清九霄之台也。俱乘日月玉轮之车,游於太元明霄广汉之上,周盻八浩之外,历观九元之烟化。回登洞罗浮广通梵天。“太上老君,称“太清道德天尊”、“无量度人降生天尊”、“开皇末劫天尊”等,居玉几下三皇洞神太极宫,即大赤天宫。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合称“三清道祖”,或“三洞教主”、“三宝君”等,是道教对信仰之“道”的人格化及对“道性”的诠释,也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尊神和无上教主。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太上老君的神像常作白须白发,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右侧。 恭迎南极老人星下降南极仙翁是中国古代神话仙人,元始天尊座下弟子之一,是道教的“寿星老人”。《真灵位业图》将“南极老人丹陵上真”列在太极左位。后因应民间流传,二星合而为一。南极仙翁形象一般是额秃顶广、须发尽白、面容红润的老仙人,常乘白鹿或白鹤,持拐杖、仙桃等物,与诸童子戏耍,极受世人尊敬与喜爱。古时认为,老人星是寿星、吉星、福星。看到它,象征着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如意吉祥,对未来充满希望。道教认为,南极仙翁会在某些时刻以降世的方式度化众人,带来吉祥。福、禄、寿三星中的寿星老人,是一身平民装扮,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但在古代,他却曾经是地位崇高的威严星官。寿星老人,有着怎样的演变经历,如何从一位威严的星官,演化为最和蔼可亲的世俗神仙?寿星起初不是老人星,老人星在西方天文学里的名字是船底座α星,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在中国北方地区其实很难看到。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南极老人星。但供奉他的理由,却与今.天大不相同。大意是说见到寿星,天下太平;见不到就预示会有战乱发生。早期星相著作中,也讲到如果老人星颜色越是暗淡,甚至完全不见,就预示将有战乱发生。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确短暂而稀少。几十年一乱一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这颗时隐时现的老人星恰是这种动荡局面的绝好象征。但仅仅是象征还远远不够,古人观天象,占星气,都是有很强的实用功利目的。那么南极老人星的实用价值在哪里呢?或许就在于他的老年人身份,和他能够承载一种重要的伦理价值观念——那就是尊老、孝道。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他亲自奉献供品,宣读表达敬意的祭文。同时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这件盛事记录在《汉书·礼仪志》中,同时敬奉天上的寿星和人间的长寿老人,是汉明帝的一大创举。《史记·封禅书》“寿星祠”《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也:”宋楼钥《玫瑰集》四《叶处士写照》诗:“更添松竹作寿星,我已甘心就枯稿。”后借喻长寿之人。元方回《桐江续集》二十《戊戌生日》诗:“客舍逢生日,邻家送寿星。”尊老敬老,是善良天性的体现。而汉明帝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尊老美德,无疑是希图笼络人心的政治秀。不仅仅是提倡,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古代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而能经久不衰,且备受人们欢迎的即为寿星,对寿星的信仰自古以来就极为普遍。《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现安,故祠之以祈福寿。”《尔雅·释天》又说:“寿星,角、亢也。”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故郭璞注曰: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认为,在西宫狼比地有颗大星,叫“南极老人”。老人星出现,治安,老人星不见,兵起。唐代学者张守节对此解释说。“老人一星,在孤南(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极,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则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反见,人主忧也。”因此对寿星出现极为关心。《汉书·天文志》曰:“南极老人,常以秋分时候之南郊。”《后汉书·仪志》又回:“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之以玉杖,哺之摩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祀老人星于国都南效老太庙。”至此,将古代的天文学与宗教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发现寿星主要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天空的某一区域,即十二次之一,范围相当于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其二是指属于西宫的南极老人星,且在东汉时已把敬老活动与祭祖老人星结合。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成苍龙之形。其中角宿二星;形似羊角,故曰“角”,在东方苍龙宿中犹如龙角;亢宿四颗星,引亢直上,故曰“亢”,在东苍龙七宿中犹如龙头。现代天文学将此二宿划入室女座,其中角是一等亮星,甚为出名。其一般出现.在每年五月初的傍晚低空,七点时就很清楚了。而南极老人星则划入船女座,也是一等亮星,因它处在南纬以南,故在我国北方不易见到。但在长江以南和岭南地区,都很容易见到。它常显眼地出现.在二月间晚上八点后的南方低空。以上是对寿星的二种不同说法。周秦时,祭祀的寿星实际上指南极老人星(亢宿)。但据《通典?礼四》载:“敕宜所司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角、亢七宿。”可见到了唐代将二者合而为祭了。周秦以降,寿星在历代皇朝中皆被历代帝王祀典,直至明代,国家祀典虽废,但其在中国民间却广为流传。如明代弹词《白蛇传》,后易名为《雷峰塔》、《义妖传》,以及后来的《三仙宝传》中,南极仙翁均作为一个好心肠的寿星出现。《白蛇传》改编成戏曲后,其中《盗仙草》一段,讲白蛇饮雄黄酒现形将许仙吓死后,遂潜入昆仑山,盗取仙草,与鹤、鹿二将神格斗不胜时,南极仙翁怜而赠以灵芝,许仙遂活。许多人均看过此剧,大多均被其场面所感动。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中,也专门讲述了南极星宿的故事。此外,元明杂剧中,讲述寿星的著作中还有《南极登仙》、《群仙祝寿》、《长生会》等。寿星的形象是明末定型的。因为先前的寿星一般是“如意莲花冠,鹤氅、牌子、玎当、白发、白髯、执圭”,与明末老人模样——白发白须、拄一弯弯曲曲长拐杖、头额长而向前隆起,即高防动的寿星——稍有差别。其根据是《后汉书?礼仪志》,书中说:“东汉奉祀老人星时,常同时举行敬老活动。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各赐一根九尺长的鸠头玉杖,寿星的拐杖即源于此。至于拐杖的形状,《程史》卷四释曰:“凡寿星之扶杖者,杖过于人之首,且诘曲有奇相。兮杖直而短,仅至半身,不祥物也。”据此可知在南宋以前,塑寿星必配一根弯曲奇特的长拐杖。对于寿星头部长而向前隆起(高脑门)的原因,据《通俗编》说:“世俗画寿星像,头每甚长”。《南史.夷貊传》载,毗骞王身长丈二,头长三尺,自古不死长颈王,画家意或因乎此,盖取其长寿之意。元明以前,常建有寿星祠或寿星坛。明朝以后,中国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结合起来祭祀,合称福、禄、寿,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三个福神,作为中国民间吉祥如意象征,故民间祝寿时,常在正屋面墙上悬挂福、禄、寿的中堂两侧面寿联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名高北斗,寿比南山”。恭迎西鬥星君下降 西鬥寶誥 志心皈命禮 曆應丹元,雲齊素照。 昭瑞彩而帝座分符,會清微而天衢懸象。 纏留合壁,司東井石液之權; 退守分衡,掌南陸上垣之令。 遵七紀以行關,約四時而承化。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西竺洞陰大帝,光明星主,集慶真皇,特玄體道天尊。 醮星告斗日 醮星日 春甲子己巳,夏丁丑丙辰,秋辛亥庚子,冬癸未壬寅。初一日,初三日,初五日,初七日,初九日,十五日,十七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二十七日,其日宜醮星告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wanga.com/gdwblxyp/23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馬王堆帛書版德道經
- 下一篇文章: 收藏条年版GMP疑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