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兵法和中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要说中医与文学、哲学这些文气嗖嗖的“文”字攀上关系挂上钩,还说得过去,要说中医与“武”味十足的兵法有瓜葛,没有几个人能够相信。

但事实上,无论兵家还是中医,都让兵法与中医扯上了关系。在清代医家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中,就有这样的文字。徐大椿认为医家应该汲取兵家的理性和智慧,用兵法的哲理和思维方式去指导医家用药,以期减少患者的痛苦,让患者早日痊愈。

他的《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中明确指出:“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对徐大椿用兵如用药之道,清代文学家袁枚是大加赞赏的。他以西汉名将周亚夫为喻,阐述了徐大椿的用药特点,认为徐大椿治病祛疾像兵家一样雷厉风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风度。“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

早在《黄帝内经·灵枢顺逆篇》中,就把兵法和中医中的针刺疗法联系在一起了。“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旗,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熵熵之热,无刺漉漉之汗。’”《黄帝内经》认为,刺法与兵法一样,也要因人制宜,对高热和出大汗的患者,应该慎用针刺法。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把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门,推崇汗、吐、下三法,主张祛邪务尽、攻邪从速的果断疗法,是攻邪论的一代宗师。所以明代医家吕复评价张子和时,以老将对敌喻之。

说张子和熟用三法,医风老辣,药性猛峻,拯病体于濒危,救众生于险恶,服用他的药,有邪去正安起死回生之效。“张子和医如老将对敌,或陈兵背水,或济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善效之,非溃则北矣”。

吕复是一个善于把兵法和医法“混”为一体的老手,他不但以之评论过张子和,还用兵法评论过汉代医家张仲景和宋代医家钱乙。他说张仲景“如汤武之师,无非王道,其攻守奇正,不以敌之大小,皆可制胜”;他说钱乙“医如李靖用兵,度越纵舍,卒与法合”。

以兵法相喻医法的,明清大有人在。如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就导演过“将相和”:“治外感如将,治内感如相。”吴鞠通认为,外感传变迅速,稍有延误则循经入里,变症数起,险象环生。

如果没有大将军的雷厉风行之速,择方用药稍为迟缓,就会贻误病机,造成大错。而内伤之疾,则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智圆行方,攻补不可太过,缓而图之,如宰相般沉稳,抽丝剥茧,把握生机。

“邪固疾深,势如强寇,宜伐之不可缓也”,这是明代医家张景岳的格言;“医者,意也。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贵于临机应变”,这是明末清初医家喻昌的格言;“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这是清代医家尤在泾的格言。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数不胜数。这些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格言给了后世诸多启示,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里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医内治八法主要是指在辨证的基础上内服中草药。主要总结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吐法不常使用,有人代之以理气法。汗法又称解表法。针对表寒或表热,用辛温或辛凉药物发汗来疏散表邪。吐法是用催吐药物治疗上焦阻塞,使食物或痰涎吐出的方法。由于药物毒性大、作用剧烈,现已很少使用。下法主要用于通利大便以排除肠内积滞、药涤突热、攻逐体内积水。细分为寒下、温下、润下等法。和法用于调整脏腑功能的盛衰,主治病在半表半里,如调和肝脾、肠胃等。

而“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在临床运用中皆需掌握分寸,太过或不及,用之不当,皆能伤正。蒲辅周先生的名言是:“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和而勿泛、吐而勿缓。”

汗法:汗而勿伤

汗法是外感病初期有表证必用之法,邪在皮毛,汗儿发之。“体若燔碳,汗出而散。”伤寒喜用辛温、温病亦喜汗解,但最忌辛温,温病亦用辛凉透表之法,。温病虽禁汗,但也要通阳利湿,不得微汗,病必难除。热病虽有寒温之分,但外邪的侵袭,由表入里,治疗均已表散,透邪外出,就是汗法的目的。当汗而汗,病邪随周身微汗而解,当汗不汗,则为失表,病邪有表入里。;不当汗而汗为误汗,大汗伤阳,过汗伤阴耗液。

汗法用药,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季节不同、症候不同、用药不同。见一经之证,只用一经之表药,两经三经合病,则用两经三经的表药;表里合病,则表里合之;营卫合病,则营卫合治。用药师古人之意,不可拘泥古人之方。伤食、痈疮、痰饮、瘀凝、积聚、具有寒热须四诊和合参,以免勿汗误人。

汗法辨证选方要适宜,方剂讲究配伍,煎服之法也应注意,当中病皆止,不必尽剂。用量宜轻,宁可再剂,切勿重剂。

下法下而勿损

下法就是攻法,病邪在里则攻之。下法也是急性热病的常用方法。无论伤寒、温病、内伤杂病,有里实则均需攻下。攻下的目的多是攻逐肠胃邪热结实,亦有泻水、逐痰。攻逐淤血之用。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和攻补兼施,毒火宜急,风火宜疏、燥火宜润、食积宜消下,瘀血宜通下,水火互结宜导下。近来有一种用药倾向,闻补则喜,闻下则忧,须知攻逐邪热,有故无损。我曾用控涎丹治疗老年癌性胸水的患者,效果就很好。对于渗出性胸膜炎的患者用下法,既让患者免去了抽水之痛,恢复也较好,而且没有反弹。“急下存阴,下不嫌早”确为经验之谈。

所谓勿下伤阴,苦寒太过损伤胃阳,与现在我们有些医生的用药观念有关系,一见炎症就是清热解毒,大剂芩连,此类不良后果最为多见,当引以为戒。

温法:温而勿燥

温法就是“寒则温之”,有温散、温补、温热等。既有参、芪术、草平和之温,亦有附、姜、桂、燥热之温。温法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温化寒湿、温化寒痰、温补肾阳等功效。;

“阴盛则寒,阳虚亦寒”,形寒饮冷为伤寒,寒邪入脏,名曰中寒,而阳虚生寒,则为虚寒。临床要具体分析寒在何脏,虚在何脏,要辨证求本,有真热假寒之证,切不可温。也有真寒假热、阴盛格阳更需精确辨证,须用白通汤加童便、猪胆汁反佐温之,寒痰壅闭,神魂不醒者急需温而开之,如苏合香丸。

温法要掌握尺度,药既要对症,用药亦须适中,药过病所,难免有伤阴之弊。伤寒痹症,药量不足,怎能温通经络?临床见到有的处方砂、蔻、木香、丁香用十数克,其味何能入口,病家如何下咽?辛香温燥之药,少用化湿健脾,舒气开胃,用之太过则耗阴伤气。大汗亡阳,当急需温补,些许几克参、附有怎能回天?

温药要掌握配伍,不能单纯用纯温热之药拼凑起来去治病,《伤寒论》中附子汤中配用白芍就是温而不燥的作用,急救回阳的四逆汤用甘草也是取甘以缓之之意,而肾气丸是在水中补火取温而不燥之意。温而勿燥,免伤其津,乃温法之要诀。

清法:寒而勿凝

阳盛则热,热之极为火,有表热、里热、实热、实火、郁热、郁火等。而“阴虚则热,烦劳则张”则为虚热。清法就是“热则清之”,清之泻之指的是实热,而虚火当用温补。清法有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暑、清心里水、清肝逐湿、清肺化痰等。

清法是外感热病常用的方法,表证发热者,宜散而清之,既“火郁发之,”“体若燔碳,汗出而散”。清里热要根据病情,到气才能清气,清气不可寒滞,如生地、玄参之类,用之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辛凉之中勿加苦寒,如在白虎汤中加入三黄反不能清透其热。里热结实,泻下以清之,以承气撤热,亦是清法,有釜底抽薪之妙。热入营分宜清营泻热,透热转气,热在血分,宜凉血散血。若阳盛拒阴则需加入姜汁反佐。

七情气结,郁火内发,当辨脏用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不可概用清法。凡用清法,当需顾及脾胃,必须凉而勿伤,寒而勿凝,避免热症未已,寒症既起。

消法:消而勿伐

消法即消散之意,指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等方法使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结者散之”“坚者削之”即指消法而言。

病气壅滞不通,必用消导疏散之法,对于病势急迫,形症俱实的必须急下,当用下法,而对于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病邪聚而不散,日益牢坚,需用消法。消法一般常用于食积、痰核、积聚、症瘕,现常用于肿瘤的治疗。消法用药多俱有克伐之性,在消散病邪的时候当顾及正气,即消而勿伐。消而勿伐,消得是病,不是要消伤正气,使用消法要辨明病之所在,或在经络,或在脏腑,分经论治,有的放矢。并当兼顾患者的体质强弱,或先消后补、或先补后消、或消补兼施,现在临床上还须辨病,应诊断出是何种疾病,应当辨病和辩证相结合治疗。对于一些癌肿前期的病人应先手术再行中医治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外感热病,临床上多有兼症,或夹食、或夹痰、或夹瘀、或夹水,必佐以消法,乃得其平。冷食所伤,温而消之。食积化热,消而清之,攻伐之法,必须有的放矢,才能有故无损,消而勿伐。

补法:补而勿滞

虚为正气虚,虚则补之,补其不足也。有因虚而病有因病而虚的,并有渐虚和顿虚之分。渐虚是因病逐渐损伤,病势缓慢。顿虚指突然大病,上吐下泻、或突然大失血等。虚的范围很宽,有阴、阳、气、血、津液虚之分,五脏各有虚证。

形不足则,温之以气,精不足则补之以味。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虚以四君为主,血虚以四物为主。阳虚不补则气日消,阴虚不补则血日耗。补则助也、扶持也。损其肺则,益其气:损其心则,和其营卫:损其脾胃,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则,缓其中:损其肾则,益其精,此正补也。阴阳互根互生,相互克制。脏腑各有生克,虚则补其母,临床有肺虚补脾、脾虚补命门火,肝虚补肾,血脱益气,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顾,此间接补也。

虚有新久,补有缓急。垂危之病,非峻补不足以挽救。病邪未净,元气虽伤,不可急补,以免留邪。宜缓补,即补而勿骤。温热伏火之证,本不当用补法,但每有屡经汗、下、清而不退者,必待补益而愈。此因本体素虚或因内伤或药物所伐,自当清其气血阴阳,以施补益之法,或攻补兼施,温热之病虽伤阴居多,而补气补阳亦不可废。

大虚内实之证,内实不足,此至虚有盛候,急宜收摄元神,法当养营益气兼摄纳。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补并非开几味补气补血的药就行了,必须注意使气机流通,血行流畅,即补而勿滞。还有用泻法来得到补的目的即以通为补,如大黄蟅虫丸。病去则食养之,以冀康复。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此贮补法,古人云:药能治病,未可能补人也。

从方药来说,补药的堆积很难达到补的效果,中医的滋补方大都补种有通,更有消补兼施的,中医的补药大都经口服用,因此必须兼顾脾胃。

和法:和而勿泛

和解之法,具有缓和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伤寒邪在半表半里,汗、吐、下三法,俱不能用,则用和法,即小柴胡汤之类。若有表者,和而兼汗,有里和而兼下。和法尚有和而兼温,和而兼消,和而兼补:瘟疫邪伏膜原,吴又可立达原饮以和之。伤寒温病,杂病,使用和法皆甚广,知其意者,灵通变化,不和者使之和,不平者使之平,不难应手而效。但和法范围虽广亦当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避免当攻邪而用和解之法,贻误病机。

吐法:吐而勿缓

吐法是治病邪在上焦胸膈之间,或咽喉之处,或痰、食、痈、脓。“其高者引而越之”,古人治危急之证,常用吐法,如瓜蒂散,吐膈上之痰。朱丹溪治妊娠转孚尿闭用补中益气汤探吐。张子和用双解散探吐。外邪郁闭在表,先服一点对症药引吐,吐法似有汗法的作用,其效甚捷。缠喉诸症,属风痰郁火壅塞,不急吐之,则喘闭难忍。食停胸膈,不能转输消化,胀满而痛,必须吐之。中风不语,痰饮壅盛,阻隔清道,亦必用吐法。燥狂癫痫,痰闭清窍,更须用吐法。

中医的八法适应了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症候。但病邪致病极为复杂,有时需数法并用。数法合用又有主次轻重之分,所以虽为八法,但配合之后灵活多变,“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临床上用八法治病需灵活掌握,谨守病机,但求勿失。

我们旨在传播好内容,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耗伤阳气之恶习,唯戒之才能养生!

肾气足百病除!秋季补好肾,冬季病莫来!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20句

立秋之后,怎么养生才不生病?不知道你就亏大了

秋已至,“寒”将来袭,护阳保暖,安过一冬!

超萌版八段锦,值得收藏!

“阳化气,阴成形”6个字,帮你增长3倍中医水平!

关于中医,那些不得不说的震惊真相!(推荐阅读)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经典论断总结!

一起来读内经——我读上古天真大论的心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wanga.com/gdwblxyy/23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