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时代,那些岁月
诗歌集《星星》时光无声地流逝,将一切都变成了往事。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的中心地位已经确立。文学的盛况不再,文坛也随之风平浪静。全中国的文学青年如退潮的海水一样消失着,他们大部分真就是下海了,在商海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做了书商,收入丰裕,也算和文学还有点藕断丝连的情份。《北岛作品精华本》选自网最后剩下的一小撮人,仍在退潮后无比荒凉的文学海滩上踟躇独行,遥望星空。有时会有曾一起写诗的旧友来看望,这些人多成了民营企业老总之类的成功人士,刚进门就会对昔日文友当头棒喝一声:“别做梦了,快去挣钱!”到了90年代末,若再说谁是“文学青年”,或者尊称对方为“某某作家”,甚至都有嘲弄污辱人之嫌了;对方都有可能勃然大怒:“你才作家呢,你们全家都是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选自网络当然,热爱文学、做着文学梦的青少年,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彻底消亡的。进入20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榕树下等原创文学网站创立,作家的门槛越降越低,文学不再是一个高度精英的事业,新生一代的文学青年,当然也早就失去了任何神圣的光环——他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是以码字为生的网络写手。《人民文学》年1月刊硅谷的科技精英、华尔街之类,变成了青年人的偶像和向往之地,再发展到今天,年轻人更多地选择开网店、做微商、搞直播、做网红,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学青年”变成了一个轻松的、无伤大雅的玩笑。那曾无比汹涌的文学大潮,已彻底离我们远去。《十月》每念及此,我总会宿命地想起北岛在《一切》里写的诗句:一切都是往事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往事和烟云。《钟山》年2月刊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文字变成铅字,那种油墨的香味,尤其是刚刚出版的报纸和杂志,那种铅字油墨的清新气息,弥散在我的四周,那是世上最迷人的香气。也因为这个很重要的原因,回望80年代,我觉得那些岁月真是阳光灿烂的。人性、良知就是在这样的气息中开始苏醒,温情和浪漫主义也在缓慢的复苏和生长,感伤和新生的喜悦在空气中弥漫。余华《活着》选自爱驾网那曾经大浪排空、惊涛拍岸的文学时代,虽然短暂,已足以让我漠视日益粗鄙化的世事变迁。纯真时代的大水,漫过了我的青年时代,浸润着我曾经惶惑懵懂的内心,并让我永远无声的眺望。莫言《红高粱家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wanga.com/gdwblxzz/24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玉林有株明星树,独木成林,气根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