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医院地图 http://m.39.net/news/a_8593538.html

年11月,首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冠脉支架开出令人震撼的“地板价”。

集采之前,国内市场冠脉支架的平均价格为1.3万元,最便宜的也要元以上。而本次中选的10个产品中,最高报价为元,最低报价为元。支架均价从1.3万元跌到元,产品平均降价达93%。

这次支架采购的数量占中国支架年使用量的80%。年1月开始,中国患者开始用上了物美价廉的集采支架。

最近几天,网上出现了一些关于集采支架的负面新闻,引起了网上的热议。

关于集采支架的负面新闻,主要有两个:

首先是有财经类媒体写了一篇题为《心脏支架困局:以前没钱做手术,现在有钱没支架》的报道。报道称:在集采之前,医院少了哪种型号的支架,只要打个电话,立马就有人送过来。心脏支架国家集采落地以后,医院普遍出现心脏支架短缺和型号不全的情况,很多患者无支架可用。

几乎同时,同样是某财经类媒体,发了一篇题为《一台手术用破四个球囊,业内呼吁“低价中标”理念应客观评价》。文中披露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心内科专家在近期的一场内部学术会议上提到集采问题时表示:“最近我做了一个病人,连用了四个球囊都破裂了,造成血管穿孔,这在以前是不存在的。”

文章借同样不知姓名的“业内人士”之口,称:不理性的产品降价违背基本市场规律,不可持续,会造成严重后果,既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也打击企业对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一时之间,网上对国家集采政策议论纷纷。

集采政策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面临巨大争议。对集采政策有抵触情绪的,不乏一些医务人员。

在这里,阿宝想对这些对集采有抵触和敌视情绪的同行,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对集采各种的担忧和质疑,至少目前来看是站不住脚的。

以集采支架为代表,大家对集采的担忧和质疑主要在三个方面:集采产品供应能不能保障?集采产品质量能不能保障?集采政策会不会打击企业创新能力和动力?

针对媒体声称的所谓集采后“有钱没支架”问题,国家集采部门很快以翔实的数据做了回应和反驳:

“年1-8月,医疗机构共使用中选产品(全部为铬合金支架)万个,相较集采前去年同期数量(71万个)增长54%,使用总量已超过全国全年协议采购量(万个),患者切实用上了降价后的支架。”“年1-8月,中选企业已出厂供应中选支架万个,达全年协议采购量的1.8倍以上,为医院实际使用量的1.8倍。出厂供应量扣除医疗机构使用量后,流通和库存等环节达88万个,供应充足。从全国来看,各种规格的支架均有库存。集采前后,各种长度、直径规格支架的使用和出厂供应结构与年基本保持一致。”

至于医生抱怨的配送不及时问题,集采部门的回应颇有些绵里藏针的味道:

“集采前支架价格虚高,支撑了配送企业提供“随叫随到”、随时补货加赠送的“保姆式”服务。集采挤出流通环节灰色费用后,生产厂家、医院回归正常、平等的购销关系。新的机制要求配送企业利用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提升货源投放效率和精准性,医院加强院内耗材备货、使用、盘货、补货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听话听音儿,这些话说的已经相当不客气了,警告的意味非常明显。

至于集采支架的质量问题,阿宝觉得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

媒体报道中提到的“专家一次手术用坏四个球囊,还弄破了患者血管”的事情,其真实性根本无法考证。

媒体称: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心内科专家”,在某个不知时间地点和名目的“内部学术会议上”,讲了一个同样没时间没地点没人物名字没有具体细节的故事。

这种故事,大家听听也就算了,当不得真。

说实在话,如果集采球囊真的发生这种严重质量问题,那早就该作为严重不良事件上报有关部门,严厉追究生产企业的责任,停止企业生产采购资格,并让企业对患者天价赔偿。

这种事情只要爆出来,肯定是业内重大新闻事件,肯定会对集采政策造成沉重打击。

中国的某些心内科专家,对支架集采政策是非常不欢迎的,原因你懂的。

这些专家,大概不会有替劣质集采产品遮掩的动力。编故事编排集采产品的动力,倒是很可能会有。

很多人嚷嚷支架是高科技产品,价格太低质量得不到保障。

这话其实很扯。

支架不是什么新东西,这个产品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

大家想想:20年前配置的手机,搁现在能值几个钱?20年前配置的彩电,搁现在能值几个钱?20年前配置的电脑,搁现在能值几个钱?

所谓的支架,能有多神奇?它不就是把一个金属合金的网子给做成需要的形状和大小吗?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这些年把多少所谓的西方高科技产品给做成了大白菜?

搁20年前,心脏支架也许是高科技。搁现在,世界第一制造业强国的生产线一开,那可不就应该是白菜价吗?

至于集采会打击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那更是多虑了。

事实恰恰相反。

当只值元的支架能卖到1.3万的时候,假如你是名牌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你是苦哈哈的去搞研发呢?还是去舒舒服服做药代呢?

当你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的时候,你是会继续绞尽脑汁的搞研发呢,还是会舒舒服服继续挣大钱呢?

那些觉得高价能激励企业创新的,请告诉我:中国支架企业这些年到底创新啥了研发啥了?研发是苦活累活辛苦活,而且是需要长时间的持之以恒干下去的苦活累活。你见哪个玩金融放高利贷挣爽了的肯去辛辛苦苦种地的?你见哪个贩毒集团去辛辛苦苦研发芯片的?你见哪个坑蒙拐医院去正经搞医疗的?只有暴利没有了,快钱没有了,企业才会去挣辛苦钱,才会去搞研发。

最后,阿宝真心劝告某些同行:集采,以及今后一系列医疗改革,是大势所趋,千万不要再背后搞什么小动作,千万不要试图螳臂当车。对于集采政策,包括阿宝在内的绝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是积极响应和支持的。但是,阿宝也知道,国家集采政策,肯定会动一些人的奶酪。

部分生产企业,部分中间商,部分医药代表,部分官员,以及部分医界的大牛,面对集采后价格暴跌93%的廉价支架,肯定会很不爽。

不爽到一定程度,就忍不住想搞点小动作。

千万不要这样!

我给大家看个新闻:

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回头看”期间,中国立案审查了近5万人,处分了近18万人!

而第二批教育整顿,即将开始。

顺便说一句:中国的警察,只有不到万人。

国家整治各行各业不正之风的决心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之前发展很快,但也积累了很多问题,本届领导正在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反腐,整军,扫黑,除恶,肃警,遏制财阀,打击垄断,哪一项不是顶着天大的阻力,哪一项没做成啊?政法队伍,一次运动就处理了近18万人,你们觉得自己比他们牛吗?中国加强金融监管,某大富豪公然挑战国家监管政策,结果咋样了?你们觉得自己比他牛吗?多少曾经位高权重的猖獗一时的贪官污吏落马了,多少猖獗一时的黑社伏法了,你们觉得自己比他们牛吗?医疗领域事关国计民生,对医疗领域的不正之风,国家不可能不整顿。

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医生是技术人员,不掌握公权力。医疗领域的不正之风,更大程度上是全社会不良风气在医疗领域的投射和反应。

这些年,中国医务人员拿着低廉的薪资收入,长期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为患者提供了全世界最廉价最便利的医疗服务。

疫情期间,中国无数医务人员白衣执甲,舍生忘死,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这些贡献和牺牲,国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也许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整顿手段,相对温和。但这种温和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各项整顿措施和医改措施,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集采降价,这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也是国家不可能更改的医改措施,背后是无可撼动的国家意志。某些同志,千万别在背后自作聪明搞小动作,无论你是什么专家什么大牛,你也比不过那些省部级和大富豪。非得见识一下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才肯老实么?

而且,你那些小动作,也不会有啥用!

去年中国支架集采,直接把价格从1.3万整到7百,是很令人震惊的。集采前,很多厂家都通过媒体造势,说支架成本最低也要几千,否则质量无法保证之类的。有点企业还煞有其事的给媒体提供了成本清单。如果当时的集采决策者,背地里和企业勾兑一下,把价格定在7千而不是7百,那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降到7千的话,就集采部门而言,把支架价格降低接近一半,这已经是非常大的政绩了。这个降价幅度,完全可以让国家满意,让群众满意,让企业满意,让舆论满意,方方面面都交待的过去。集采部门把价格直接打到7百,说明什么?说明主管集采的官员非常清廉,而且非常懂行。如果集采官员肯通过背后勾兑,把采购价从7百提高到7千,我丝毫不怀疑,那些支架商家送他座金山都心甘情愿。

而且,我刚才说过了,7千的价格已经足以成为集采官员的巨大的政绩,足以对国家和民众有所交代。毫不留情的把集采价直接打到7百,非至清至廉的官员是做不到的。而7百这个价格,据我行业朋友私下告诉我,恰恰是能够保证企业保障质量前提下有合理利润的价格。集采决策者如果不是对这行业了如指掌,是不可能把价格压的如此恰到好处的。面对这样清廉又懂行的能吏,真心建议诸位专家大牛都乖一点,积极配合认真执行国家集采政策。搞小聪明,只会自取其辱。

阿宝相信,包括阿宝在内,中国绝大部分的医务人员,都希望能够堂堂正正的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合理收入。

通过集采等政策,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和国家负担,同时将省下来的钱拿出一部分提高医务人员的阳光收入,实现多方共赢,这是国家医改的大思路。

在政策的调整期,肯定会有一些阵痛和不适,大家咬咬牙,熬过去就好了。

四个人打麻将不可能都赢,总会有人输。那么,应该让谁赢让谁输呢?

一个理想的结果,是国家赢,患者赢,医生赢,那些长期以来一直以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的医药中间商和医药代表输。

在这件事情上,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该多配合国家,而不是相反。

作死,真的会死的。

烧伤超人阿宝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wanga.com/gdwblxyy/23807.html